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打破学校围墙藩篱,实现知识全球分享–公开课,把大学搬回家

从去年开始,国内爱好下载和在线“追美剧”的年轻网友,又开始追一些新的东西。哈佛大学教授讲授的“正义课”,让名校公开课席卷网络。

如果说,TED演讲类似于一个精简版本的大学演讲,那么,公开课就是将各知名大学的精品课程送入了千家万户。前者传播的是思想,后者则对专业的学科进行入门解释,知识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令教育变得免费、公开,让科学传播更加有效、迅速。弭平知识的鸿沟似乎成了可能。

公开课已经10岁了

名校公开课这个概念虽然刚刚在国内兴起,但其实它已经走过十年历程。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进”项目——开放课程计划。该项目雄心勃勃,打算将几乎所有学院的教学资料都免费放置到网络上,预计耗资1亿美元,历时10年完成。

这个发布在《纽约时报》头版的惊人消息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公开自己的教学资料。对于学生来说,又有谁愿意花每年3万多美元的高学费来上免费开放的课程呢?通过各种努力,MIT说服了别人,证明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建立正面的公众形象。

开放课程计划越做越大。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成立,全球的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到今天,公开课程计划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它已经从最初的实验性短期项目变成了长期计划。MIT公开发布了所有33个系别超过2000门课程的材料,而OCWC也一共开放了超过1.3万门课程。

在MIT牵头打造“开放大学群”的同时,它的竞争对手如斯坦福、耶鲁、哈佛等也纷纷自己推出了公开课资料,摆放在各自的网页上。

最初,大部分的公开课都是文字,视频非常少。它们制作费用较高,而且因为网速带宽等原因,很不容易下载和收看。

2005年前后,网络视频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带宽增加,视频制作费用降低,Youtube等视频网站也开始兴起,各大学的视频公开课数量猛增。随后,苹果公司开始在其iTunes商店中将各大学零散的视频资源收集起来,形成一个iTunes U(iTunes大学)的集合。这开启了视频集中的方向,一下子将公开课推广开来。

另一个让公开课得以实现的必要工具则是不得不提的知识共享协议(CC协议)。CC协议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莱西格等人发起成立的公益机构,免费向公众提供共享知识。CC协议致力于缓解日益突显的互联网版权问题,据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经理朱捍东介绍,从严格到宽松,CC协议有6套可选择的许可条款,其最基本的概念是将著作权利用的模式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发展为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可以让著作权人灵活地标识自己作品的权利状态以及其所赋予使用者使用的自由,帮助实现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开放获取。这个工具解决了目前从TED演讲到公开课等各类知识、教育共享形式的版权问题,因此,我们才能以免费的形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听到世界一流的演讲和讲课。

“开放式课程是富国利民的”

2003年,爱玩游戏、热爱奇幻文学的台湾青年朱学恒刚刚翻译完托尔金的巨著《魔戒》,将近500万人民币的翻译费投入到他创立的奇幻文学基金会中。此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MIT的一个开放课程电磁学。这正好是他在大学时代学过的课程。当年,他的老师永远都是望着天花板、黑板和地板的样子,被称为“三板老师”,朱学恒对这个专业提不起一点兴趣,重修了三次。而在MIT的公开课中,那位教师会演示各种实验,甚至请学生上台示范。

“我自己没有学好电磁学是一个遗憾,但是看到麻省的课程之后我就想,我之后的那么多学生现在可以再不用受到学校、教师、甚至付不付得起学费的限制,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教学了,我觉得很感动。”2004年,朱学恒借助奇幻文学基金会,成立了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开始翻译国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内容。

“开放式课程是富国利民的事情。原因很简单,英文和中文知识的数量比是10倍到100倍的关系。一个文明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决定了它的未来,日本民治维新后也是大量地翻译外国的知识,一路做了一百多年才开始有了自主的知识,我们并非逊于国外的学生,关键是母语的知识数量不够。”

OCWC的成员往往会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相应的翻译工作。朱学恒的团队是当时极少数的民间非营利性公开课翻译组织。幸好,他招到的志愿者遍布各地。今天,OOPS主页每月的访问量有50万人次,达到了MIT官方主页访问量的三分之一。

朱学恒说,自己并非没料到公开课会火,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做这么长时间,“我一开始以为自己就做个铺路的工作就好了,总觉得会有企业或政府接手,但结果一直做到现在。”他说,“不过我后来看得比较清楚了,如果政府加入的话,未必做起来像现在这么快。现在大家愿意投入,分享,算是不错的模式了。”

“开放式课程等于是其他人的善事。我们继续他们的善意,把公益项目走下去。”

公开课堂带来竞争

从去年开始,内地的美剧迷们首先注意到了这些公开课新节目。其中,哈佛的哲学课《公平与正义》一下子变得尤其受欢迎。很多字幕组参与到了公开课视频的翻译工作当中。从人人影视到TLF字幕组,这些字幕组极大地推动了公开课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去年11月,网易正式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而且以企业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

为了这个纯公益项目,网易前期投入了100万元。项目启动之后,每年至少还要追加投入一两百万。在项目启动新闻发布会上,网易总裁丁磊曾以“养猪三年了,现在请大家吃猪肉”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公益行为。

目前,网易公开课将流传互联网各处的视频公开课汇总,除了部分翻译转载自人人影视等字幕组之外,在一些专业性较高,翻译时间紧,质量要求高的课程上,也会实行有偿翻译。即使是这样,愿意志愿翻译的人还是很多,现在,甚至已经有大学的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就其专业领域的公开课展开集体翻译。

网易公开课项目组成员朱玺瑞介绍说,他们的计划是,今年在能够想到的每一门学科中都能有一套入门课程,选取专业相对知名的学校和教师。此外,他们还正在开发翻译纠错系统和讨论功能。

无论是朱学恒还是网易,都会常被问到是否有联系本地的大学展开公开课,但是,在教育资源共享这方面,我们的这一步都慢了一些。目前,台湾地区有23所大学加入了开放国际课件联盟,但出色的课程并不多。

“对于学校来说,公开课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它带来了竞争,你原来在围墙里怎么做都好,但当全世界最先进的课程出现在你眼前时,所有的老师都会被拉到竞争舞台上。”朱学恒说,“知识是全民所共有的,而不是少数精英的财产。知识和智慧没有财产权,没有谁专属的意义,知识本来就是可以被不断复制和推广的,在互联网影响下,知识才被更快速地公开分享出来。”

而在内地,网易也很早就和中国的大学接触,但目前能称得上合作的只有复旦一家。“进展并不是很理想。”朱玺瑞说,他去过三四所大学,不是视频建设的能力不高,就是学校不愿意将资源公开出去。

“我觉得我们也不应该指责国内的大学,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迈出这一步。公开课意味着巨大的自信,因为你必须在全世界的眼皮底下检验。”

新知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本专题感谢:

叶富华(TEDtoChina及TEDx广州创始人之一)、甘杰(James Flanagan,TEDx北京创始人之一)、桔子(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时间项目组成员)、朱学恒(开放式课程中文翻译计划创始人)、朱玺瑞(网易公开课频道成员)、朱捍东(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成员)

本文转自《新京报》网站: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3/13/content_209989.htm?div=-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