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知识共享与中医文化传承–专访孔伯华国医学堂创办人孔令谦先生


孔伯华医馆馆长、孔伯华国医学堂校长孔令谦先生

中医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仅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的嫡孙孔令谦先生创办的孔伯华医馆和孔伯华国医学堂,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决定将孔伯华国医学堂的教学资料使用C C 协议发布, 以便使中医文化能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

CCQ杂志编辑刘萍日前对孔伯华医馆馆长、孔伯华国医学堂校长孔令谦先生进行了专访, 请他介绍自己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的思考。

《C C 通讯》: 首先, 大家都很好奇, 您加入C C 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能介绍一些目前您使用C C 协议的情况吗?

 孔令谦: 作为个人来讲, 我一直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开放式的, 正好和C C 所倡导的共享不谋而合。多年环境熏陶令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我加入C C 的内因。外因而言, 在科技发展和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如何将富有东方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推广,是每一个华夏子孙肩上的重任。尤其作为中医文化的传人,更应当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目前我将采用C C 协议发布新书《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 今后国医学堂网站上所有教育资料都将采用C C 协议发布。

 《C C 通讯》: 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您建立了孔伯华医馆?

 孔令谦: 说到初衷, 应该说是喜欢和感情。再者是养生与中医本就密不可分,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空洞理论不同之处还在于中医和养生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式和方法在我们身上可以得到验证。且中医的主导思想是“ 不治已病治未病” , 这一先进、古老的思想精髓应该得到体现。医馆现在汇聚了我祖父的传人、后人以及京城诸多中医大家。其硬件未必是最先进的, 但软件方面可以算是最好的。除了诸多中医名家,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传统, 而这个传统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说到孔伯华医馆的特点, 我以为首先是文化品牌基础, 即具人文文化特征, 或说是在这方面更浓厚一些; 其次是保持和发扬了传统中医之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在针对患者,只有患者, 没有位高贵贱之别, 再有就是中医没有秘方, 一切均是公开的且应该是合理的, 应该以治病为先, 而不应该以价钱为先, 所以在孔伯华医馆诊病, 往往会出现药费要低于挂号费的现象,还有就是我们这里也有很多“ 明” 医, 不是有名的“ 名” ,而是明白的“ 明” ,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建立了孔伯华国医学堂, 发挥临床培训的优势, 培养中医人才。

 《C C 通讯》: 你怎样看待作为国粹的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孔令谦: 从中医的诊疗来说,首先有着很好疗效, 尤其是其辨证施治的指导原则可将诸多重大疾患扼杀在摇篮中, 更何况中医的便宜、易行, 使全社会人人能够接受,人人可接受。我国政府对中医药一贯非常重视, 当前也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文化角度来看, 中医是人类几千年同疾病、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是人类积累的宝贵经验, 我们称之为人文, 也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元素。因此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我们都必须重视我们的文化。

《C C 通讯》: 作为京城四大名医的后裔, 您怎样看待中医作为文化而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所承载的社会使命?

孔令谦: 这要从京城四大名医谈起。京城四大名医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高尚的医德。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要行医, 首先要具备做人的品德, 这既是孔子一贯倡导的,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京城四大名医的另一个共同点在于创办教育。我祖父和萧龙友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 历时十三年, 培养学生近千名, 且多成为中医界之栋梁, 其体现的同样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不仅限于诊治个体。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叫做“ 活人同活国” , 我想这是对中医文化最好的诠释吧。

 《C C 通讯》: 您认为读者如何将中医和C C 的理念联系起来?

孔令谦: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古人将世界称之为天下, 因此中医不仅仅是中国的, 也应该属于世界。我祖父孔伯华先生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曾经说到: “ 医之活人, 何分中西, 其存心一也, 第其理法不同耳, 愿努力发挥, 使之臻于至善, 达于全球, 然必先由教育人才始” 。这里面引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达于全球,二是人才教育培养, 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传统教育之精神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课程教育,也并非现在的分科别类, 实在是无分男女老幼,更无分国界。

从另一层面来说, 中医是建立在人文文化基础上的学科,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医, 因为中医是人道的。既然中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就应当是共享的。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譬如语言和文字,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人人可以掌握, 人人有权利掌握, 中医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正在努力使中医走向世界,但我以为首先应该是中医文化的输出, 只有接受了你的文化,才会接受你的东西。

 《C C 通讯》: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已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如何看待现今不少逐渐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作为其中之一,目前的传承状况如何? 在您看来,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拯救或者说保护他们?

 孔令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客观来讲是万不得已而为之。所谓非物质, 其重点在于活态传承, 即并非可以通过书本文字传承下来的东西。众所周知, 人是最复杂的,时时刻刻在变,因此中医诊疗、用药也随时在变。而这个变化,这个规律,只有在老师、弟子、患者三方共存的情形下才可得到传承。现代中医教育体系, 重在课程教育, 难于接触到临床精髓, 至于传承情况则更是不容乐观, 目前的情况是, 据我所知,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刚刚得到国家的认可便已经撒手人寰了。

中医学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经验财富, 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恰恰是说明保护力度不够。此外, 这项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重要的是在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采访/ 刘萍 整理/ 辛省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