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that’s Beijing聚焦“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singlepic=275,240,320]
北京的冬季尤其寒冷,尽管室外耀眼的阳光照得你睁不开眼,可扑面而来的阵阵寒风还是能让你禁不住的冷颤。干燥、少雨、多风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北方城市典型表征。看似不太理想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影响这个有着1600万人口的城市的创造力。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她总是以前所未见的惊人魅力吸引着一群又一群有着源源不断创造力、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前瞻者在这里开启梦想、努力尝试……2008年12月下旬的某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法学楼1006室,一群人围坐一起相谈甚欢,时而欢笑,时而沉寂,时而掌声阵阵。为制作2009年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来自拥有十年发行史的知名英文月刊“that’s Beijing”(城市漫步英文版)的编辑、记者Robert Powers、Jan Hunters、Jean Liu(刘萍)和徐松,采访了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四位成员: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王春燕副教授,艺术家朱捍东,“青年志”创始人之一的张安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舒建伟。他们所谈论话题都和两个英文字母相关“CC”—— Creative Commons China Mainland(知识共享@中国大陆)。屋内夹杂着中英文的热烈讨论似乎完全融化了室外的零度寒冷。几台笔记本电脑上轮廓清晰的Creative Commons China Mainland白底黑字的LOGO昭示着这个旨在推动知识共享并致力于恢复这些价值理念非盈利性机构的强大生命力。透过雾化的玻璃窗隐约可见在校园中漫步的学生,随风飘摇的柳树和不远处在建的高楼好像也随着屋内的白热化讨论增添了几分生气。此前,“知识共享@中国大陆”曾不止一次地引起纸质媒体关注,可成为知名英文杂志长达6页的封面故事还是第一次。
[singlepic=274,480,320]
作为一本在京发行量达五万册的英文月刊,“that’s Beijing”2009年一月刊对“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的报道摒弃了普通纸媒“历史、发展和现状”的程式化报道模式。外籍编辑采用独特化的视角和思维模式,以“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理念“构建合理的著作权层次”为出发点,注重以项目组成员的个人参与感受为突破口,寻求新闻亮点,深入发掘了各成员从事项目推动工作的经验优势,以及作为一个志愿者团队在项目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王春燕教授向记者介绍了CC所倡导的合法分享与使用知识创造成果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中国推广CC的方法,以及一个公益项目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singlepic=273,480,320]
同时,为了增添报道的趣味性,未加删减地引用人物对话,摄影师也不失时机抓拍被采访者的瞬间表情。为了构建读者对“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的三维影相,“that’s Beijing”记者Jean Liu还对人民大学的项目志愿者进行了专访。4个问题、5位志愿者的个人感受连同5张鲜活的学生面孔清晰地呈现在版面上。封面故事在版面设计上创新性采用图片(图片取自第二届“CC”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与文字叠加的方式。主题各异,色彩纷呈的图片正好彰显出“知识共享”提倡的创造性理念,打破传统的排版方式看似张扬而深灰的版面底色衬以亦黑亦白的文字又将NGO的特质(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故事主题的严肃性展现的恰到好处。“that’s Beijing”新年初始的这期封面故事对“知识共享@中国大陆”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作用,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近三年多来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成为中外读者了解CC的又一有效渠道。

撰文/刘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