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网络治理与公民社会研讨会覃里雯发言: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与公民社会”

qinliwen.jpg

搜狐网新闻中心总监覃里雯

谈及网络,实在太宽泛了,网络是我们的世界,而且比我们的实际世界多出更复杂的东西,很多东西,实际上办不到,网络环境中可以看到。我所在的新闻中心,实际是一个大平台,不仅是输出新闻,也接收新闻,将新闻再处理后重新输出各渠道。我们对门户网站往往存在一个误解,我说的中国特色网络新闻发展轨道是这样的,最早是新浪搜狐,新浪最早从体育论坛发家,是一个互动型的东西,后来意识到新闻可以扩展,将新闻做起来。网易也是论坛比较好,但它是通过其邮箱服务,把人带到新闻的阅读上来。那么搜狐最早可能有点“多动”,什么都做了一段后,慢慢意识到新闻提供的重要性。QQ就不用说了,在聊天窗口新闻弹出的方式,强迫性地让你接受新闻。这种方式也非常有效。不管怎么样,大家意识到新闻把人聚合在一起,产生一个这种连续性的、黏着性的东西,很好的一个方式,也是门户网站为自己辅以面孔很重要的方面,没有这些东西,无法称为门户网站。

为什么说是中国特色,国外都是新闻媒体直接发出的,在中国,是不能由门户网站直接发出新闻的,比如说做一个访谈,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加上传统媒体的束缚,有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现在是速度和质量跟不上,加上对新媒体这种手段的不熟悉,反应起来慢,导致了门户网站在过去的时间,不断通过聚合性的方式,把传统媒体新闻放一块,这样造成一个比较奇怪,鱼龙混杂的新闻阅读的群体。可以说,中国网上的公民社会,和中国特色有关,因为最早的时候,环境比较特殊,也和中国的文化有关,喜欢凑热闹。像中国的门户网站,国外没人看,密密麻麻,一条条的,看起来很费劲,但在中国,这就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这是中国的文化,和国际发展不大一样,因此在具体案例研究中,应该有不同的原则。像我们中国特色的网民,是极度不平等的分布,东西部的差别,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财富的差别,也导致人的视野,个人经历的差别。教育背景里面,还不光是教育高低的区别,还有开放式和封闭式教育的区别,还有价值观的问题,山东的孩子可能背论语,上海的可能背英语小说,这完全是不一样的背景。然后还有信用的教育,信用看着可能是社会环境有关,也和地区的小环境相关,包括家庭的教育。当我们说到中国特色网民的时候,我们说的是这样一大群具体评估的东西,即便是网络调查,各种各样的取样,这种取样是很复杂的,漏掉一个省,一个省的特点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们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不确定我的网民是什么样的人但我可以通过点击新闻来确定。第一类是社会新闻,人之常情,大家都喜欢看,第二类是国内新闻,遇到时政性新闻,比如人事变动的,都是很受欢迎的。可见,我们的网民,针对搜狐而言,很多都是公务员或者其他对国家的整体情况比较关心的人。然后还有就是社会监督之类的新闻比较受欢迎。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中国特色再怎么差别巨大,有一点,对信息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我们今天远远未到达信息过剩的情况。比如,就商业财经这一类的新闻,也远远是能够看到的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有许多规则背后的东西,商业公司越来越巨大的网络保护意识,许多信息是通过论坛发布,当然论坛也会受到一定干涉。

如果我们描述网上的公民社会,那么第一点,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们已经越来越懂得利用IP地址,惯用语言,上网时间等来辨识。网民已经很聪明,如果一个人不断更换自己的名字留言,而且非常讨人厌,其他网民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在网络上折射出来是很容易的,除非这个人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正常人,一般是能够猜测出来的。

另外一点,就是网络刚开始的时候,泡论坛的人都是精英,后来经历一个鱼龙混杂的时段,变成网络暴力,那个时候,对网络非常抱怨,名声非常不好。现在情况又有了好转,首先网络门户的多元化,各个网络也聚集了自己的用户群,第二个,确实上网的人在增加后,我觉得全民上网不会有多长时间了,当然极度贫困的农村地区可能没办法达到,我相信,每个人在一辈子中至少接触过一次网络,这样的时间不会太远。在这种情况下,上网的人群素质会提高,有高素质的群体会稳定上网。他们对某个新闻的反应,对论坛或博客,或留言系统里面,他们出现的声音会越来越多元化。就艳照事件来说,网络上的反应非常有意思,当然很多人会骂道德败坏的社会,同样也能看到非常清晰、坚定的声音在表达说,我们要一个多元价值观,保护社会,保护隐私,不要将一个道德事件,上升到以前那种千刀万剐原始的判断当中去。这也呈现了中国特色网民的一种趋势,一种变化。

说到治理,我一想到的就是政府治理,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治理是政府的事。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协会,在日常操作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商业公司之间彼此就是强烈的竞争关系,就治理而言,也就是我们惯性思维。原来政府是一个大政府往小政府的转变,但不管怎么样,管理网站,始终是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如果不管紧,会失控。但从我们看到网民的特点变化,理性的成分还是居多的,所以我觉得这种担忧,慢慢也会在未来有所减弱,会更清楚知道应该怎么治理。目前的治理方式,我认为还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理,根据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反应,比较灵活。但是灵活的反面是不可测,政策会有变化,这让人无所适从,即使是再有经验的人,也不知道未来会收到什么样的管理约束,这对商业是不太好的影响。因为政策如果无法预计,商业公司如何进行反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信用等级这个问题,如果国家在个人信用方面,做了很好的控制,那么商业信用还是很容易保证的。因为我们现在能够上网,能够使用电子商务的人,都不是随便流动的人,他们都有一份职业,一份家产,有身份证号,这些东西一旦丢失,他们就完了,这些东西还是很容易控制的。一方面,我们呼吁信用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起来不是难事,真正困难的是,治理之后如何给公民社会留下一个模糊的自由度的空间。上段时间,我和挺著名的一个网络博客提供商聊天的时候,听他说他就喜欢博客实名制的,这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不是束缚用户吗?这样用身份证号来注册博客的,我就不能再写别的博客了,人写博客,就是为了自由发言,他认为,如果是实名制,电子商务就容易多了。当然,他从商人的角度分析,确实如此,但我从一社会人,公民的角度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网络所赋予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一种人性的模糊的边界,就可能被限定死了。我认为,这种限制网络的管理,将来是要非常注意的,不能太过分。比如说,还有科技,毕竟是非人性化的,关键词的过滤,是否可以一刀切就过滤掉了?那是不可能的,越来越多科技的发展,允许根据前后文来判断,再进行过滤,我想这样更人性化、更智慧的管理,是互联网管理中鼓励的方向。

最后是关于谁决定网络公民权利边界的问题。从一开始,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是是一个自发的形成过程,政府并没有预计。将来如何界定权利边界,我们还有特别多的事情去做。真正的是谁来为他们发出声音,谁来为网络使用者发出声音,谁来为商业网站发出声音,然后进行一个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这将是十分有意思,值得研究的问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