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CC在清华:2014年清华大学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中的知识产权因素

2014年1月20至23日,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志愿者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学雍教授发起的第四次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Xtreme Learning Process,以下简称XLP)活动。

什么是XLP?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多元化”一词已愈来愈耳熟能详。就学术领域而言,在经历闭门造车、“互不干涉”的阶段后,早已在世界发展一体化浪潮中冲破桎梏,进入到一个互相交叉、融合的新阶段。各学科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触角”,跨学科研究终“千呼万唤始出来”。而XLP便是跨学科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XLP主要分为任务方和挑战方,挑战方成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院校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授和学生,在立足于各自专业的基础上,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挑战任务,如完成3D全息投影仪、制作活动微电影等。而任务方——清华大学力学班及其他院系共60名同学需要在XLP的80个小时内依次完成上述挑战任务。所谓极限学习过程(Extreme Learning Process)由此可见一斑。

XLP中的CC协议

相较于其他业已成熟的权利概念,知识产权虽然年轻但发展迅速,俨然一副“后生可畏”的模样。而CC作为知识产权共享的先驱者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作为CC大陆的成员的顾学雍教授与CC大陆负责人王春燕教授十分希望将CC协议引入到本次XLP活动当中,使得CC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在本次XLP活动里,我们鼓励任务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其作品选择CC协议的适用。为了更好地促使任务方了解、使用CC协议,我们除了在活动开幕式时向任务方对CC进行介绍外,也通过XLP评分机制,对在其作品上标注CC协议文本标志的任务方予以一定加分。

在XLP初始阶段,任务方同学忙于应对繁杂任务而忽略了CC协议的适用,甚至很多同学对CC的概念都一知半解,加之任务方的成员多是理工科背景,对法学,对知识产权了解不够,从而造成了CC协议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之后通过CC志愿者耐心地介绍和讲解,并且随着对CC协议的适用与分数相挂钩的评分规则的形成,有效地调动了任务方的积极性,前来问询CC的同学络绎不绝,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在之后的作品中标注了CC-BY协议。

知识产权与XLP

在XLP这种具有虚拟空间性质的系统集成活动中,根据需要设置了相应的银行、市场,以及法院、专利局等机构。由CC成员负责的法院、专利局其主要宗旨在于定纷止争、明晰产权归属、解决纠纷。秉持此种宗旨,我们依据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制定了一套为XLP量身定做的诉讼规则和程序;根据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设计了专利申请及驳回、专利授予以及主张专利无效等制度和程序。

除了努力做到让XLP活动“有法可依”外,“法官”、“专利局工作人员”在受理申请与诉讼的过程中也做到了“有法必依”。根据XLP法院与专利局的信息汇总,在此次活动的80个小时里,法院一共接到起诉14次,其中成功受理的达到7次,专利局的信息则更为丰富,共接收到专利申请多达42次,其中成功授予专利的发明达18个。在短短的80个小时内,这些之前不具备法学及知识产权背景的同学从一知半解到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规则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谓跨出了一大步。有意思的是,就XLP法院反馈的信息来看,成功受理的7次起诉中所有被告都是XLP挑战方的不同成员,这使得这些诉讼饶有一丝“行政诉讼法”的意味。

此次XLP不同于以往三届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彻底地运用了GIT分布式数据库,使得包括挑战方与任务方在内的所有操作都必须通过 GIT实现数据的线上化,确保了数据的精确性及来源。此外,XLP通过将法学、力学、物理、计算机、教育学等多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汇集起来,得到的结果远不止简单相加,这对于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理论和实践、CC的发展与完善都大有裨益。XLP是跨学科学习与教学一次成功尝试,它的存在及运行为其他科学及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潜力不可估量。同时,作为此次活动重要的参与者,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的志愿者们也将继续关注和参与XLP,促进CC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

文:李智  图:王德宇

发表评论